中国消费在线 时尚界高端时尚门户网站
手机中国消费在线
  • 首页 > 资讯 > 熊月之:一座“上”海不止的大城

    熊月之:一座“上”海不止的大城

    2017-08-07 中国消费在线

        从上海驱车沿着沪宁高速到紧邻上海青浦区的江苏吴江市,如今不过半个钟头而已。30年前,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到吴江去,要么在周六下午搭上慢吞吞的长途车,要么到十六铺客运码头,坐一夜的船,经水路到达吴江的乡镇,那里,有着极度渴望他们星期天能出现并提供帮助的简陋小厂。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周日的一番特殊的景色。这些“周日工程师”深入到上海周边的城市,吴江、太仓、常州、嘉兴、无锡、湖州……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当地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上海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方式都如同小小的蒲公英种子落入了周边无数个城镇乡村。

        同样1000多年前的元代。朱清,崇明人,张瑄,浦东人,这二位海盗出身的万户侯,在上海的港口上主持海运。船来船往,人声鼎沸,500条海船各司其职,承担着元朝南粮北运的工作。无数个周边城镇过来的粮食,连同他们的主人汇聚到上海,带来的不仅是粮食,更是每个地区不同的文化。上海就这样繁荣起来了。

    熊月之(韦毅 图)

        “所谓大城,离不开自然地理位置的庇佑,也离不开多种多样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最终,上海成为了现在的上海,成为了全中国的骄傲也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研究上海。与熊老的对话中,我们尝试从历史文脉中梳理上海城市崛起的几大历史机遇与转折,同时立足当下上海城市群发展的时代给予,展望上海是如何从城市精神和文明层面联动周边城市,发挥更加深远的全球城市影响力。

    因海而生

        上海的发展与海息息相关。唐代之后的宋,国力较弱,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堵,因此宋朝重视水上交通的发展。一度辉煌的青龙镇和江阴曾是宋代主要的两座港口,然而上天并没有给予这两座城市一直的好运。泥沙淤积,船只无法直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落寞,促成了上海的建设。这片当时只有现在苏州河南面小面积区域的地方,使得宋朝政府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它“接班”。

        同样是沿海地区,为什么上海能从国家东南沿海的一系列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码头重镇?熊月之告诉我们:“因为上海不仅有巨大贸易的需求,还有一个天然的上佳贸易环境。这或许也是上天赐给上海的一个优势。以上海为界,上海的北面是黄海,海水浅,需要吃水浅的沙船。往南,海水深,需要吃水深的鸟船。于是,各地运输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需要在上海这个地方换船,一来一去,深水浅水交汇处的上海就发展起来了。”

    “上海自诞生以来就与贸易、海运紧密相连,上海的海纳百川也可以说是自古的走向。这是上海自诞生以来便携带的基因,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中又进一步凸显。”熊月之感叹道。

    亲海而盛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靠海吃饭的上海,除了基因中携带的如同大海般包容的个性外,也因为命运齿轮的转换来到了开埠的1843年,化身为租界繁华下的远东第一大城。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先结缘全球化的城市。

        “一开始,上海的租界只是租给外国人居住,仍保留主权,但经过华洋混处、中外会防和东南互保后,上海成了“国中之国”与中西利益交汇区。一系列事件使得上海作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利益大本营的形象凸显出来,不仅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为全球共知。”熊月之进一步解释道,此后,租界的发展日渐强大,产生的四大效应,对上海发展影响深远。

        一是示范效应。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但是外国人却是四海为家。在上海的外国人要把上海建设成和西方同步发达的城市,凡是西方有的先进器物,上海马上就会引入。电灯、电话、自来水、道路建设、下水道建设、垃圾处理等都是那时引进。而在精神上,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都对上海人有影响。上海从相互比较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二是缝隙效应。租界与租界之间的制度不一样,租界与华界之间的制度也相异,因此就有人会利用这种差异。缝隙效应使得这个城市的社会管理存在死角,但是不可否认,城市的活力也因这些缝隙而出现。

        孤岛效应也催促了上海的繁荣。每当上海周边发生战争,上海租界总是宣布中立。中立意味着安全,很多人一遇到战争就往租界跑,平时会到上海买房投资,所以上海就变成了一个“孤岛”,集聚了很多人才和财富。上海有那么多的名人故居、历史保护建筑,也是上海孤岛效应的一个结果。

        第四是集散效应。上海的人口是全国最多的,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从20多万人发展到500多万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所以上海形成了一个集散效应。由于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上海的会馆、同乡会组织,少的时候有56个,多则250多个。这些同乡组织帮助移民介绍工作、排解纠纷,联络乡谊,与移出地保持多方面联系。这种组织,居民认可,中国政府认可,租界当局也认可。比如,荣家企业管理层大多为无锡人,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新新公司,都是广东香山人开的,其管理层都是广东人。这使得上海人非常爱国,为什么爱国?因为爱自己的家乡。为什么爱乡?因为家乡的利益和他密不可分。

    文化融合

        “租界的这段历史,对上海影响深远,使得上海逐步发展成一个重视个人能力、爱学习、敢竞争、追求卓越的城市。在城市品质上养成了宽容、多元、对不同文化能够理解、尊重的特点。而在文化上,上海与周边各个地区的文化开始融合。”

        在上海人的眼中,没有主客之分,只有先后之别。辛亥革命时期,沪军都督府,陈其美、伍廷芳、王一亭、虞洽卿等,都是外地人。1921年中共一大,上海代表中李达是湖南零陵人,李汉俊,湖北潜江人。在家里说家乡话,到外面说上海话成为了那个时期上海移民的特点。去外地他会觉得自己是上海人,在上海他却自认是外地人。双重文化的认同对上海城市精神影响很大,形成上海文化自我批判机制。

        “上海的文化就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江南文化在明清时代已经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明清时的园林、建筑、艺术、瓷器等等无不震撼古今中外。而江南文化实际上是南宋以后的南北文化融合形成的,本质上是南北优秀文化的融合。近代上海是移民城市,上海是以江南人为主,同时有效地吸纳了西方文化,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革新、创造,形成了目前特有的上海文化。”熊月之表示。

    开放则兴

        在历史中那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深刻的城市品格和气质,因为改革开放的契机而再一次被激活。外国人天生有种对上海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使得上海在改革开放中如鱼得水。

        1990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他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不是上海一个地方的事。浦东开发,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所以是全国的事。自此,上海不仅保证了自身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带动昆山、苏州等周边以及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安徽、江西等地区每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因此一跃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

        时至今日,2016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正式宣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的大中小66个城市组成长三角城市群,开始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征程。而上海正是引领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

        倘若有人要问起,上海的根在哪里?也许上海就是一棵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它的根扎根于整个中国,整个江南,整个长江流域。它的根中汲取的是苏州的“嗲”、宁波的“糯”、无锡的“甜”、杭州的“雅”、常州的“精”……而这些城市的精髓也像养分一般滋润了上海。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众多有识之士讨论上海文化。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民国时期曾两次来到上海,回国之后专门写了一本著作,名字就叫《上海》。他曾坦言,在上海的日本人会把上海变得“更东京,更银座”,英国人会把上海变得“更伦敦”,法国人会把上海变得“更巴黎”,而这些混合使得上海更独特,自具特点。曾觉之,原北大教授,他曾在1934年就提出,“上海文化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非驴非马,但将会孕育一个新的文明。”

        是的,一个新的文明。这个站在中国最繁华经济带中心位置的城市,以它千年来独特的地域位置,与周边城市互通往来的开放之心,紧跟国家经济建设脉搏,以及本身传承的进取之道,必将与纽约、伦敦城市群比肩。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它有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创新、开放、包容的基因,也有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所需的气质。站在全球优秀卓越文明代表的背景板上,上海正向每个人细细诉说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光倒回700多年前。

        唐天宝十年,上海建县。这在长长历史河流中的惊鸿一瞥,却是一种新文明的开始。那曾经被海风吹过的无数祖先的脸庞,会为如今这片土地而感到骄傲。我们,都将见证它烙下荣耀,带领长三角城市群站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之列,重现历史烟云中的江南风光。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第一时尚网】微信公众号!

    如果你也想被报道或推广,请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