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在线 时尚界高端时尚门户网站
手机中国消费在线
  • 首页 > 资讯 > 当智能手机打破摄影的技术壁垒,普通人正成为历史叙事的主体

    当智能手机打破摄影的技术壁垒,普通人正成为历史叙事的主体

    2021-06-03 界面

    撰文 | 陈佳靖

    编辑 | 姜妍

    "摄影的知识与书写的知识同等重要。未来的文盲将是那些不知如何使用照相机的人,他们就像现在那些不会用笔写字的人一样。"早在1923年,前卫艺术家莫霍利·纳吉便提出了这样的预言。而在近100年后,他口中的"未来"成为了当下的现实。

    毫无疑问,是影像技术的提升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赋予了大众创作和传播影像的权利,一个"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已然到来。透过小小的手机摄像头,今天的人们可以轻松利用图像、视频、电影、直播等不同方式记录当下,享受创作,而这些影像正改变着公共文化,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也改变着创作者对于摄影与影像的使用规则。

    摄影走向大众化,

    影像记录的突破在哪里?

    1839年,达盖尔摄影法(又称"银版摄影术",由法国人达盖尔首创,是摄影史上最早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摄影法。)问世,亦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在其发明之后的十年中,摄影迅速成为了记录世界的主要形式。不过,照相机在当时还是一种笨重且昂贵的大型装置,只有少数有钱人和摄影迷才能接触到。随着摄影技术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不断被改进,相机的尺寸逐渐变小,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则越来越大,日常家庭摄影成为流行,带有插图的新闻报道得以普遍。1888年,柯达制造了第一台供中产阶级日常使用的相机,并于1900年推出了布朗尼相机,这使任何人都有了成为摄影师的可能。适用于徕卡等小型相机的35毫米胶卷和可更换镜头出现后,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拍摄。柯达彩色胶片于1935年的首次亮相为彩色摄影设定了标准,并一直延续到了2009年,直至被数码相机取代。

    在关于摄影的历史叙述中,它一直与技术牢牢捆绑在一起。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再到今天的移动影像时代,摄影的成本在技术革新下一步步降低,彻底走向大众化。如今,影像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大众随时随地记录生活、表达自我、分享社交的主要方式,这得益于移动设备的出现,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具备拍摄功能的智能手机打破了摄影的技术壁垒,让大众成为摄影艺术的主导者。

    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法国人文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将他的徕卡相机比作"眼睛的延伸",这只延伸而出的"第三只眼"帮助他捕获生活,"以活生生地方式保存生活".在今天,手机上的小小镜头便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第三只眼",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自己的身边,往往会发现那些最平静、最日常、最普通的生活中也从来不缺乏值得捕获和保存的瞬间。影像是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有力佐证,当摄影镜头更多对准普通人时,普通人才真正成为历史叙事的主体。

    未来,影像记录的突破在哪里?作为移动影像的创新推动者,vivo联手光学领域的先驱蔡司,将先进的光学技术植入到一小块手机镜头当中,再次将手机影像的光学水平推向了新高度。vivo最新的X60 Pro+使用了蔡司T*镀膜技术,将光线对成像的干扰降到最低,确保手机成像高质量的同时,也让每个人能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身边的世界。

    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征集海报_肖全作品

    正如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所说,影像记录的未来不只由技术生产者决定,也由所有创作者决定。一个时代的影像图景应该由这个时代的所有人共同完成,让更多人享受科技赋予创作的美妙,这也是vivo作为一个科技品牌的人文愿景。在这一背景下,2021 vivo VISION+影像计划于5月31日正式启动,通过开展手机摄影大赛、超短片大赛等一系列文化实践,鼓励赞美日常人文情感的创作精神,帮助更多人体会到创作的乐趣与意义。

    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

    如何让作品不被淹没?

    苏珊·桑塔格曾说:"摄影是唯一一种专业训练和多年经验不见得就对未受训练、没有经验占尽优势的重要艺术形式。"在移动影像普及的今天,这一点更加得到印证。当人人都可以利用手机拍出与数码相机同样高品质,甚至更加专业化的影像时,专业摄影师与非专业摄影师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然而,人人都是创作者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拍出好作品。如何不让自己的作品被互联网上泛滥的图像海洋淹没,或许是如今优秀摄影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此次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为每个渴望成为创作者的普通人提供了挑战机会。vivo认为,影像技术需要拥有生活的温度,其专业影像实力不是为了证明参数的存在,而是让每个人可以更敏感、更主动的捕捉到当下,回归关注日常和个体,重获对日常的感知。在6月2日vivo发布的VISION+摄影师号召短片中,作为本次摄影大赛评委的英国摄影师马丁·帕尔和中国摄影师肖全率先践行了这一理念,他们分别以布里斯托和上海为背景,利用vivo手机作为捕获灵感的工具,带领观众一窥他们的摄影日常。

    在短片《vivo x 肖全,寻回记忆中的上海》中,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肖全回忆起1980年他在北京前门照相馆购买第一台海鸥205时的激动心情:"我对自己讲,肖全,从今天起,你有了制造影像的权力。"自1980年代中期起,肖全拍摄了大量的人像,历时十余年完成了摄影集《我们这一代》,这个系列作品中,几乎囊括了那一时期文艺界风云一时的各色人物。如今,他将目光更多放在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并尝试使用手机作为拍摄工具,而"记录当下的中国人和他们的精气神"仍是他拍摄的目标。

    肖全坦言,他曾经是一个顽固的胶卷至上的摄影师,拒绝使用数码。2008年,他有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实际的体验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糟。如今,手机已经在数码照相机的基础上优化了很多,他发现,拿出手机给一个人拍照的时候,对方没有很大压力,拍出的照片也比较自然,这让他可以穿行在上海弄堂里,随时拍下人们平凡但同样闪着光的生活。在移动影像的时代,肖全认为,衡量一张好照片的标准并没有变,重要的还是这张照片本身是否足以打动人。"有些因素就在你身边,只要你改变一下,挪动一下,看似平淡的画面,它突然就有了活力,有了张力。"用眼睛去观看,用心去感受世界,这其实就是摄影师该做的事情。

    对于摄影师马丁·帕尔来说,他最享受的是通过摄影表达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位典型的用日常拍摄超越日常意义的大师级人物,他关注现代社会的娱乐、消费和传播,在超过50年的摄影生涯里,他将镜头对准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通过镜头发表对社会的陈述,拆装时代的特色景观。直至今天,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仍然是他关注的焦点,他尤其喜欢混在人群中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在短片《vivo x Martin Parr,布里斯托的日常风景》中,帕尔漫步在街头,用手机拍下英国人日常外出就餐的场景,通过接近对象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极具张力的"在场"感,呈现出生活中值得审视的一面。

    帕尔认为,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就在于它让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也让更多人对摄影产生兴趣。他喜欢vivo手机的小巧和高效,此次vivo与蔡司的合作不仅使手机成像质量大大提高,也提供给使用者多组镜头和丰富的功能,不亚于一台讲究的相机。在帕尔看来,用手机拍照和自拍已然成为人们当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对于摄影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你要通过镜头表达什么,这是挑战所在,也是区分一名优秀摄影师和一名普通摄影师的标准。

    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征集海报_Martin Parr 作品

    肖全通过记录具体的面孔回应时代,帕尔用回归日常而犀利的视角展现当下。关注个体,回归日常,用影像呈现每个人的在场,这正是vivo想表达的影像观。除了这两位评委,此次VISION+手机摄影大赛的评委还包括:一直用镜头去记录边缘群体和少数族群的乔纳斯·本迪克森,他最近几年还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孩子,回归最日常也最让人有共鸣的家庭影像;虽然不是摄影师,但却将众多摄影师推到公众面前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策展人劳拉·塞拉尼;不仅是图片评审,同时也是生态摄影师的迈克尔·乔治;以及来自蔡司的摄影专家,且本身也是摄影师的伯特伦·霍林格。他们代表着影像表达的不同维度。技术和设备在不断更迭,但影像的意义和创作精神不变。在广度和深度上,vivo都希望去探索移动影像的边界,并且让不同的创作和题材都能被看见。此外,本届大赛赛制全新升级,首次设立专业组,在包括公开组和青年组在内的三个组别中,共设置33个奖项,为获奖者提供丰厚的奖励和全方位的创作支持。

    无论你热爱拍摄人物肖像、自然风光、人文地标还是日常生活,都可以在此次大赛中找到合适的赛道。欢迎进入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官方网站:visionplus.vivo.com,了解更多信息。vivo期待创作者们呈现丰富多元的影像表达,讲述他们心中最真切的人文情感。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第一时尚网】微信公众号!

    如果你也想被报道或推广,请戳这里